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4集课程复讲 |
张国茂学长 |
|
“执虚器”,比如说端一个空盘子,重量较轻,如果不小心,比较轻忽,很有可能就打破、 摔破了。所以拿东西也要像盛满那种态度去谨慎,从细微处提醒自己。 “入虚室,如有人“。意思是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,也要当作旁边有人的态度。<<中庸>> 提到要有”慎独”的态度。一个人处世做人的态度,绝对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而有所疏忽、 有所怠慢。也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一惯性,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。比如有个老师跟他 学生说不可以随地吐痰。而有一天他自己看到四下无人时就吐了一痰,结果给他的学生看到 说:老师,怎么可以吐痰?搞得老师无颜见江东父老。还有一个班级老师对学生很凶,有天 学校有老师来参观时他就突然变得和颜悦色,也搞得大家起鸡皮疙瘩。所以做人要有一惯性, 这样才不会累,愈做愈轻松,越做越让人对你起尊敬。 孩子到人家家里,要提醒孩子不能自己四处参观,尤其不能进到主人卧房里去,一是对人 家的尊敬,一个避嫌,万一人家有什么东西不见,而你又进去过就百口莫辨了。《《常礼举 要》》也有讲到避嫌一句话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“。 事勿忙。忙多错。“忙“就会乱。对治乱的方法就是要缓和。要有条不紊才不容易做错事情。 然后要懂得进退,该退的时候不要强出头,可以免掉祸患上身。做事要慎始慎终,用过的东 西要检查一下,有没有归还原位,比如水和电,如果不及时调回原位和关闭,就会造成无谓 的浪费。卢叔叔教育自己的女儿,上学第一次作业本没带,打电话请父亲帮他拿去,结果卢 叔叔没有像大多数的家长一样马上帮女儿拿,而是跟女儿说:自己没有带是自己犯错,要为 自己的行为负责,该处罚就处罚。然后下午放学女儿比较失落的回家后,又及时教他可以利 用联系簿来记录明天上课所要准备的东西。所以当孩子犯错,往往也是教育他很好的时机, 假如只是发脾气,机会就丧失掉了。而且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施,该有威严、原则的时候,动 都不能动。 勿畏难。就是不要害怕困难。《中庸》有提到“人一能之,已百之;人十能之,已千之”。 就是说,人家一次就会的,纵使我们较驽钝,我们就百千次的去做到会。如果人都抱有这样 的态度去对事情,“虽愚必明”。这样就不会常常自己被自己打败。杨淑芬老师就说要常常 鼓励自己,这很重要。 教育乃百年大计,德行是一个人一生的根基。而要把正法、圣贤学问这样教育事业向全世 界弘扬这样的大事,事情的成败绝对不是外在的东西,而是真诚之心才是根本。不要怕困难, 只要你有一分念念希望能为社会有所奉献的真诚心时,助力就会接踵而至。比如老师刚发心 去澳洲学教,起了两个念头:一个希望有很好的中国文化老师,一个希望有位长者在旁边。 结果马上就遇到了杨淑芬老师和卢叔叔。所以很多事情做前不担心太多,只要是正确的方向, 就先尽心尽力做就对了。当你真正个决心、愿心发出来,很多助力自然而然就来。“天道无 亲,常与善人”。有一颗真诚的心,就能够去唤醒每个人的真心。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 一切诸善根”,事情的成败在信。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,相信孩子,相信他人,“人之初,性 本善”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